2015-09-28 11:04:11 云南省民族學會83295
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,次為蕎麥、大米、土豆、小麥和燕麥等。肉食主要有牛肉、豬肉、羊肉、雞肉等,喜歡切成拳頭大小煮食,漢族稱之為“砣砣肉”。大、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,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。彝族喜食酸、辣,嗜酒,有以酒待客的禮節(jié)。酒為解決各類糾紛,結交朋友、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。
彝族是西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,分布于中國西南部幾個省。云南彝族占2/3,由于居住的地理環(huán)境和資源極為豐富,以農業(yè)為基礎的彝族多種植玉米、土豆、大麥、小麥和蕎麥,蔬菜也較為豐富。居住在山區(qū)、半山區(qū)的彝族喜歡養(yǎng)羊,尤以小涼山的彝族養(yǎng)羊最多。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,吃羊時有一些特殊的習俗:羊肝、羊肚先用來祭祀祖靈,然后燒食,也有的生食;羊腦給老人吃;處于生育期的婦女忌吃公羊;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;羊血用蘿卜絲拌后腌做咸菜,放在飯上蒸熟吃,味道特別鮮美。彝族吃雞也有一些講究。一般吃清燉,用陶鍋煮,不用刀切。煮熟后用手將雞撕成條塊,蘸辣椒、花椒汁食。雞頭由老人吃,并要看卦(雞腦的形狀)。
彝族喜歡喝酒,酒分甜、辣兩種,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。甜酒用糯米、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制。有“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”的傳統。彝族在過年過節(jié)時都要椎牛打羊,宰豬宰雞,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,除非款待客人。彝族有殺年豬的食俗,一半留給自己吃,另一半送給岳父岳母。年豬多用來腌制,掛起來,陰干后成為臘肉或火腿。過年節(jié)時還要吃砣砣肉、糍粑,喝壇壇酒、泡水酒、酒茶。
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(jié)時,家家戶戶宰羊殺雞,煮新蕎麥飯。用羊肉拌和,向四周潑撒,表示祭祀,祈求莊稼好,無災無病。晚上,點燃火把,載歌載舞以驅散蟲蛇和害蟲。廣西彝族在九月初一過打粑節(jié)時有“嘗新”習俗,即吃新稻谷。這些都是節(jié)日喜慶的食俗。彝族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。彝家好客,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。宴客規(guī)格或大或小,以椎牛為大禮,打羊、殺豬、宰雞漸次之。打牲時,要將牲口牽至客前以示尊敬。以牛、羊待客皆不用刀,用手捏死或捶死,故稱打牲,其手法極敏捷,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。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,一般圍鍋莊席地而食,客人一般讓坐于鍋莊之上首,彝稱“呷爾果”處;主人陪坐于鍋莊之右首,彝稱“尼木”處;幫忙者、婦女和親友則坐于鍋莊下首,彝稱“呷基果”處??腿硕鄷r,順延至右側。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“耕地由下而上,端酒以上而下”。先上座而后下座,“酒是老年人的,肉是年輕人的”,端酒給貴賓后,要先老年人或長輩,次給年輕人,人人有份。在農村無論婚喪嫁娶,都有“早六晚八”的習俗。即早上六碗萊,如水豆腐、紅燒豬肉、回鍋肉、白菜粉條、豬血和花生米。晚上八碗萊,如黃條、紅燒肉、縐沙(炒肉皮)、千張肉、涼白肉、燴臘腸、花生等,經濟寬裕的還要燉上一碗雞。彝族擅長烤、炸、煮、拌等烹調技法,口味嗜咸、香、辣、麻,尤以制作乳餅而聞名。彝族日常飲料有酒、有茶,以酒待客,民間有“漢人貴茶,彝人貴酒”之說。
大多數彝族習慣于日食三餐,以雜糧面、米為主食。手沙江、安寧河、大渡河流域的彝族,早餐多為疙瘩飯。午餐以粑粑作為主食,備有酒菜。在所有粑粑中,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。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、化積、止汗、消炎的功效,并可以久存不變質。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。肉食以豬、羊、牛肉為主。主要是做成“坨坨肉”、牛湯鍋、羊湯鍋,或烤羊、烤小豬,狩獵所獲取的鹿、熊、巖羊、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。山地還盛產蘑菇、木耳、核桃,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,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。除鮮吃外,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,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,另一種名吃“多拉巴”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肴。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:蕎粑,彝族風味主食;面糊酸菜肉,彝族農家常菜;白水煮乳豬,云南彝族傳統佳肴,用乳豬水煮后蘸食;鍋巴油粉,云南彝族風味名小吃,用豌豆面制成。